好词好句
说说大全
教育百科
经典语录
成语大全
组词大全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毕业赠言 岗位职责 调研报告 活动策划 评语寄语 规章制度 入职培训 工作计划 合同范本 心得体会 活动总结 实习报告 毕业论文 转正申请 辞职报告 员工手册 行政公文 自我鉴定 自我介绍 检讨书 导游词 演讲稿 道歉信 慰问信 表扬信 辞职信 感谢信 介绍信 演讲口才 保证书 请假条 主持词 证明书 担保书 讲话稿 教案大全 述职报告 事迹简介 广告语
词语造句
生活百科
热点资讯

2021央视袁隆平电影观后感个人感悟范文(精选5篇)

发表时间:2021-05-27 热度: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央视袁隆平电影观后感个人感悟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袁隆平电影观后感1

  观看了《袁隆平》电影,我学习到很多。

  学习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科学家气质。面对国际权威科学家对杂交水稻宣判的“死刑”,袁隆平没有胆怯没有退缩,而是打破“教条”、勇闯“禁区”,通过千百次的不懈实验,成功实现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为全人类的粮食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解法”。立足当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云变幻,面临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多重考验,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具备这种开拓创新精神,敢于在荆天棘地中筚路蓝缕,善于在穷山恶水间另辟蹊径,敢蹚“地雷阵”,敢下“深水区”,奋勇当先地为党和人民探索出一条独树一帜的中国道路。

  学习他勤干务实、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让我不下田,除非田里没有水稻了。”带着这句话,袁隆平耕耘田野数十载始终不曾停歇。三系配套、两系法、超级稻……一次又一次科研突破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身为院士仍亲自下田,直到耄耋之年仍苦耕不辍,身价千亿,却不慕半分荣华,躬耕半生,也不曾叫苦一句,他埋首田间,却托举起了全国人民的“铁饭碗”。广大党员干部应学习这种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要记住,不论官做得多大,仍是人民的公仆,不论位置站得多高,也是田间的老牛,只有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将文章写在大地上,才能耕出肥沃的“发展田”,结出丰硕的“复兴稻”。

  学习他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为民者情怀。“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怀着这样崇高的觉悟,袁隆平将研究方向选定为杂交水稻,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真正做到了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他将个人理想熔铸到了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他所惦念的,从不是一家一姓的享受,而是万家百姓的温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党员干部应提高思想站位,增强大局意识,涵养为民情怀,怀揣“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觉悟,深刻认识到肩负责任之重,承担使命之巨,用“但愿苍生俱饱暖”的爱国襟怀鞭策自己“不辞辛苦出山林”,学习袁隆平老人为苍生谋,不为己谋,谋天下利,不谋私利,在为国为民的征程中奉献自我、实现自我。

  后辈应继传星火,不负先贤望白头。先贤已逝,唯有怀念,让我们在悲痛中汲取力量,在瞻仰中学习精神。只要我们挺直腰杆、不懈奋进,尽快成长为党和国家新的脊梁,“禾下乘凉”的梦想就必不遥远、计日可期!

  2021袁隆平电影观后感2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要面子,追求高档次,往往是“点得多、点得贵、吃得少”。签订承诺书只是一种表面的宣传形式,效果还是微不足道,要想人人都把“光盘行动”牢记心中去执行,就要有制度这道“紧箍咒”,使公务消费不敢浪费,整个形成“不想浪费、不愿浪费、不能浪费和不敢浪费”的社会氛围。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政策举措,向餐饮浪费说不,引导健康理性消费,取得扎实成效。相信结合各地实际,建立机制,进一步加强监管,进行有效引导,“光盘行动”就会更加有成效。

  在一次采访中,袁隆平院士曾经痛心地说:“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耕地又这么少,人均耕地这么小,好不容易国家投入很大,每年都增加科技投入,我们辛辛苦苦地钻研来提高产量,我们的水稻产量,每亩提高10斤、5斤都很难的,提高了单产之后呢,又浪费了……”当前,有的地方党政机关虽已建立食堂,“餐票”一词已经淡化在餐馆周边。但还存在公务接待按最高标准执行、食堂饭菜因不合胃口导致大量浪费等现象。可见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能够做好表率,带头“光盘行动”行动,带头勤俭节约,这不但能够引领社会崇朴尚俭的风气形成,也能够有助于塑造机关干部清正廉明的形象,有助于树立党员干部成为群众学习的好榜样,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让勤俭节约风气深入人心。

  思想意识决定行动,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都应当自觉遵守。但是很多人的节约意识还是有所欠缺,要从根本上解决铺张浪费的问题,必须从全民的思想认知上开始,节约意识时时萦绕于脑中,节约行为自然而然付诸行动,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积极响应“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你我做起”的社会风尚,树立节约意识,养成节约美德,让节约的警钟在人人心中长鸣。

  袁爷爷曾经说:“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为了实现这两个梦,他投入了毕生的精力,袁爷爷的伟大创举和杰出贡献,必将载入史册,为时代所铭记。其实,不浪费一粒粮食,坚持践行“光盘行动”,也是对袁爷爷的最好怀念。

  2021袁隆平电影观后感3

  读懂“胸怀天下”的情怀,立志献身“新梦想”。“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袁隆平院士是这样说,更是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地去做的。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农大学生,经历过挨饿的他,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在他因病住院前夕,每天坚持下田,孜孜不倦。这正是因为他有“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作为源源不断的动力,强劲地激发他全力以赴,鞠躬尽瘁。现在,他研究超级杂交水稻追梦的身影,依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感动得网友纷纷泪目。“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新时代的我们要自觉涵养家国情怀,牢固树立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人生理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大事”之中,耐住寂寞,踏平坎坷,在干事创业征程中“追梦”,在孜孜以求中“逐梦”,在任劳任怨中“筑梦”。

  读懂“敢于创新”的精神,大胆尝试“新品种”。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众所周知,全世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但大多数人都在攻坚过程中因缺乏创新思维,导致没有成功。而袁隆平院士却是敢于创新的“有为人”,凭借在十几万株稻穗的采集和观察过程中发现了“突破口”,找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反复试验直至培育出超级的杂交水稻,进而用“一粒种子”解决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甚至是缓解了世界粮食危机。创新如同导火索上“呲呲作响”的火花,能引爆震撼无比的力量。新时代的我们要勇立潮头,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坚持把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放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考量,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去品悟,敢于突破不合时宜的传统束缚,大胆探索应用新科技新手段,选准选好摆脱瓶颈的“突破口”,如袁隆平一样使自身工作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进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不断推广这样优质的“新品种”,持续不断地开拓新局面。

  读懂“业精于勤”的品质,丰富开拓“责任田”。实践反复证明,业精于勤荒于嬉。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学习和实验,91岁高龄的他依然经常奔波于田间地头。他参加完“共和国勋章”授勋仪式后,第一时间就跑到千里之外的试验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只有看着沉甸甸的稻穗才是他最大的快乐,即使是已经仔细观察过几十万株。他习惯于“50元”的衬衫衣着和简单的饮食起居,以便心无旁骛地集中精力投入科研之中。只有实践和奋斗的汗水,才能让每个人的“责任田”里结出丰硕的果实。新时代的我们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时刻保持“战斗的姿态”,时刻强化“勤奋敬业”“孜孜以求”的意识,学习袁隆平院士“业精于勤”的品质,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丢”掉架子、“深”入基层,时刻记挂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时刻用实际行动和成效诠释为民情怀,用“辛勤汗水”不断开拓干事创业的“责任田”,不断提升新时代我们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如今,让我们中华民族永远摆脱饥饿的英雄已如巨星般陨落。在沉痛的哀思和缅怀中,我们更加读懂了您,更加明白了该如何传承您来肩负起新的时代使命。在米香弥漫的中国,会有千百万个像您一样胸怀天下,开拓创新、勤勤恳恳的民族脊梁,时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2021袁隆平电影观后感4

  您是出现在我课本里的老爷爷,您是逗着小花花的老爷爷,您也是让我三餐饱食的老爷爷,您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您是我心中最可爱的人。

  民以食为天。经历过艰难岁月,忍受过饥饿的人,最能明白粮食的珍贵。您,给予了我们最珍贵的粮食,和不再挨饿的幸福。

  听说,您的一生有两个梦想。“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人们坐在稻穗下乘凉……”2020年11月2日,您的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当时您说:“3000斤意味着离‘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您打破了“中国粮食威胁论”,让十几亿中国人养活了自己,您是中国粮食的“安全保障”!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您毕生的追求。“如果世界上有超过一半的稻田种上中国超级稻,增产的粮食至少可以多养活4亿人!”通过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您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000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现在,杂交水稻已经推广到包括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终有一日能够覆盖地球村,实现“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可爱的袁隆平爷爷,您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骄傲!

  听说,您评价自己“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子的农民”。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算起,您种稻子已经57年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您带领中国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单季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目标一一实现,2020年双季亩产1530.76公斤,“东方魔稻”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您是了不起的中国“农民”!

  “我如果不在家,就是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生命中的最后时光,您牵挂的依然是稻子、是产量。您对工作始终如一的专注和坚守,让我深受震撼和感动。您是“90后”,我也是90后,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参加工作不到1年时间。在这短短的300天,我亲历了全民族众志成城、坚韧不拔书写抗疫史诗,我看到了扶贫工作者咬定青山、只争朝夕打赢脱贫攻坚战,我见证了广大军民不畏艰险、同心协力抗洪救灾......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袁隆平爷爷,我要向您学习,向每一位坚守岗位、不忘初心的英雄们学习,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努力成长为一株合格的稻子。

  “袁隆平是一个真正的耕耘者。”山坡上、水田里、盐碱地,稻禾摇曳,袁隆平爷爷正戴着草帽,坐在稻穗下乘凉。

  2021袁隆平电影观后感5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的词写得真美,可是让人民生活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之景象的袁隆平爷爷却走了。他像一束有信仰的“稻穗”,把最好的人生论文写在了稻田里,写进了人民心田里,写进了党员干部思想的田野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稻花香里说说“信仰”。

  “献上一束稻穗,以寄哀思”,网民自发地在网上为袁爷爷献上稻穗。这一束束稻穗,令我浮想联翩。袁爷爷用一生教导我们,要做一束有信仰的稻穗,就不能向困难低头。在田间为农民讲课,在实验室里与助手研究问题,在科研上攻坚克难……从来未向困难低过头的袁爷爷,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梦想。同时,袁爷爷也用一生教导我们,要做一束“低着头”的稻穗。袁爷爷在年轻的时候经常是“赤脚下田”。他的一生是谦虚地向科学致敬的一生,谦虚地与稻田里的广大农民交朋友的一生。他带研究生时也有一个很严格的要求:不带不下田的研究生。我想,有信仰的稻穗就应该是“从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却一直谦虚地向科学鞠躬致敬、向人民低头学习”的稻穗。

  袁隆平爷爷一生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饱满的稻穗。有信仰的“稻穗”,经历风吹雨打、骄阳与阴霾后,成长为饱满的对人民有食用价值的粮食。这种饱满就像人生中富有满满收获的时刻,令人信心倍增、力量充沛、喜气洋洋、士气鼓舞。信仰的力量就像稻穗的丰满时刻,给人前进的希望和向上的能量。同时,有信仰的“稻穗”又总是不饱满的。正像“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道理一样,那些面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人,大多是谦虚求学、从不自满的人。袁爷爷在90岁时,还表示出对自己的工作成绩不满意之感来。他90岁时,还坚持在家中听他的学生来向他汇报各地水稻实验田的亩产情况。他永远保持着一颗对自己工作学习不满足的谦虚之心。

  袁爷爷培养研究生不太看重分数,就看学生肯不肯下田。他说最重要的是要下田,要顶着太阳,要趟着泥水,下田,实干,实践出真知。他说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没有脏兮兮的泥水,就没有稻穗的芬芳果实。一个有信仰的共产党员就像一束“吃着泥土、吐出芬芳”的稻穗,先苦后甜,先人后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肯自己过紧日子也要让人民幸福,宁肯自己少活几十年,付出生命也要让人民群众健康地活着。有信仰的共产党员就是这样保持着“土”的本色,又让人民分享了因他们奋斗一生而芬芳的果实。

  袁爷爷用一生告诉党员干部,告诉科研工作者,告诉普通老百姓,要做一粒好种子,不要做一粒坏种子。我想,这应该是因为“一粒好种子”是“稻子熟了”的必要前提条件吧。一粒坏种子,即使外界阳光再充沛、水分再充足、土壤再厚沃、气候条件再好,也无法成熟为对人民有用的粮食。就像一个有信仰的共产党员,要先做人、后做官;就像一个有信仰的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德修身、以德领才、以德润才、以德服众;就像干部任用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人只有做一粒好种子,才能成为一束对人民有用的“稻穗”。

猜你喜欢的文章
热门文章推荐